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内,银白色的剑道上,两位少年剑客正在进行激烈的花剑对决,进攻、防守、还击——电光火石间的交锋后,指示灯亮起,得分!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其中既有来自各地的教练、家长,也有专程前来观摩的击剑爱好者,这是2025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总决赛的现场,也是这项赛事走过的第十个年头。
2015年,首届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在北京拉开帷幕,当时仅有来自12个城市的300余名选手参赛,谁都不曾想到,这个初创的赛事会成为中国击剑运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年间,联赛已经扩展至全国28个省市区,年均参赛人数超过2万人次,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击剑俱乐部赛事。
“十年前,我们只有3条剑道,裁判需要从外地请来,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完全专业的裁判团队和国际化标准的比赛设施。”联赛创始人张健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这位前国家击剑队队员亲眼见证了联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27岁的李梦现在是一名击剑教练,她的职业生涯与联赛紧密相连,2015年,17岁的她参加了首届联赛,那时她还是个对击剑充满热情的高中生。
“第一次参加联赛时,我止步32强,晚上躲在酒店房间里哭了很久。”李梦回忆道,“但那场比赛让我看到了与高水平选手的差距,也坚定了我走专业道路的决心。”

凭借在联赛中的出色表现,李梦获得了北京体育大学的录取机会,大学期间她又连续参加了三届联赛,最好成绩获得过全国亚军,她带着自己的学生重返联赛赛场,完成了从选手到教练的身份转变。
“看着我的学生们在剑道上拼搏,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联赛不仅是个比赛平台,更是无数击剑人成长的摇篮。”李梦说。
45岁的王建国是联赛中罕见的“高龄”选手,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十年来从未缺席过联赛的业余组比赛。
“2015年第一次接触击剑是因为陪女儿来参加培训,后来自己也被这项运动吸引。”王建国一边擦拭面罩一边说,“击剑需要瞬间的判断和决策,这与企业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建国表示,通过联赛他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我们有个‘击剑企业家群’,里面300多人都是通过联赛认识的,现在已经成了重要的商务交流平台。”
作为联赛的裁判长,陈敏亲历了赛事规则和执裁标准的不断完善。“早期很多俱乐部教练对规则理解不一致,争议频发,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裁判培训体系,每年举办多期培训班。”
陈敏指出,联赛的规范化推动了中国击剑整体水平的提高。“很多国际裁判反馈,中国选手现在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更加准确,这得益于联赛建立的高水平竞赛环境。”
十年来,联赛不断创新比赛形式和服务模式,2023年引入的AI判罚辅助系统,能够通过高速摄像头和算法实时分析选手动作,大大减少了判罚争议,2024年推出的赛事APP,则为选手和家长提供了实时赛况、成绩查询和视频回放等一站式服务。

“科技不仅提高了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还让我们能够精准收集和分析数据,为选手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联赛技术总监李明浩表示。
击剑俱乐部联赛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中国击剑人口的整体增长,中国击剑协会数据显示,全国注册击剑俱乐部从2015年的89家增长到2025年的超过600家,击剑人口达到50余万人。
“击剑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贵族运动’。”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体育产业专家张宏伟分析道,“联赛的推广和俱乐部模式的成熟,使击剑运动走向大众,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常规体育选项。”
联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击剑器材年销售额从2015的不足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近20亿元,国产击剑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显著提升。
联赛组委会透露,未来十年将实施“三级赛事体系”建设,在现有联赛基础上,增设城市级选拔赛和国际邀请赛,形成更加完善的竞赛阶梯,同时还将推动击剑进校园计划,与教育部合作在1000所中小学开设击剑课程。
“我们的目标是让击剑运动在中国扎根更深,不仅培养更多优秀选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运动塑造青少年的品格和意志。”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伟表示。
十年,对于一个赛事而言,是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十年,不仅是一项赛事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击剑运动复兴的缩影,更是无数与联赛共同成长的人们的美好回忆。
剑道上,新一代的剑客们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每一次交锋、每一次得分、每一次握手,都在续写着中国击剑的新篇章,未来十年,这把已经出鞘的剑,将指向更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