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一位身形矫健、眼神专注的小选手成为全场焦点,来自江苏队的姜鑫瑞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防守,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佩剑个人赛金牌,赛后,这位年仅12岁的击剑新星道出自己的心得:“比赛让我更加自信,而站在剑道上,你只能靠自己。”
姜鑫瑞与击剑的结缘始于一场校园体验活动,当时9岁的他第一次拿起剑,就被这项需要智慧、速度和决断力的运动深深吸引。“我喜欢击剑服,喜欢面具,更喜欢剑与剑碰撞的声音。”姜鑫瑞回忆道。
光鲜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每天放学后,当同学们在家休息或玩耍时,姜瑞鑫都要赶往训练馆进行至少三小时的高强度练习,步法训练、技术动作、体能锻炼、实战对抗...每一项都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毅力。
“最困难的是去年备战省运会的时候。”姜鑫瑞的教练李建国告诉记者,“那时他正处于技术转型期,新旧动作交替使用不够流畅,连续几场比赛成绩都不理想,但我们都能看到,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正是这种坚持,让姜鑫瑞逐渐领悟到击剑运动的真谛:“在剑道上,没有别人能帮你,裁判一声‘开始’,所有决定都必须自己做出,所有后果都需要自己承担,这种孤独感最初让我害怕,但现在它让我变得更强大。”

本次全国锦标赛中,姜鑫瑞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八进四的比赛中,他遭遇了去年冠军选手,开局即以1-4落后,面对强敌,姜鑫瑞没有慌乱,而是及时调整战术,连续打出几个精彩反击,最终以10-8逆转取胜。
“每场比赛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姜鑫瑞分析道,“即使是最弱的对手,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而每次胜利,都证明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比任何口头表扬都更能带来自信。”
心理学专家张婷教授指出:“竞技体育对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击剑运动尤其如此,因为它不仅要求身体素质,更需要快速决策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训练成果在比赛中得到验证,这种正向反馈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姜鑫瑞的父母最初担心练习击剑会影响孩子的学业,但很快发现,击剑训练反而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他学会了时间管理,做作业更加专注,因为知道晚上还要训练。”姜鑫瑞的父亲说道。
在学校,姜鑫瑞也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他的班主任刘老师注意到:“鑫瑞最大的特点是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求助,而是先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这种独立性在同龄孩子中很难得。”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训练与学业时,姜鑫瑞表现出十足的 pragmatism(务实态度):“这就像在剑道上一样,你必须自己找到方法,我会在课间完成部分作业,训练回家的路上听英语录音,周末则集中时间复习难点,其实时间总是有的,就看你怎么利用。”
尽管已经取得全国冠军,姜鑫瑞的目光放得更远。“我的短期目标是进入国家少年队,长远来看,希望有一天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
教练李建国认为这个梦想并非遥不可及:“鑫瑞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他的心理素质和思考能力,他善于总结分析对手的特点,能够快速调整策略,这种能力在高水平比赛中至关重要。”
对于同样练习击剑的青少年,姜鑫瑞的建议朴实而深刻:“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告诉你哪里需要改进,当你站在剑道上,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平时的训练和自己的判断,相信你自己,因为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凭什么让裁判相信你得分了呢?”
随着中国击剑队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这项曾经小众的运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国家击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人数较五年前增长了近三倍。
“青少年击剑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击剑的未来。”前奥运冠军仲满在观赛后表示,“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不仅技术扎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击剑运动的理解和精神层面的成长,这些品质将支撑他们走得更远。”

击剑运动所需的专注、尊重、纪律和独立思考,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姜鑫瑞所体会到的,剑道上的每一剑都在塑造着剑道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阳光透过体育馆的窗户,洒在刚刚结束训练的姜鑫瑞身上,他细心地擦拭着自己的佩剑,动作专注而轻柔,仿佛那不是一件运动器械,而是值得珍视的伙伴,很快,他又将迎接新的挑战,但无论面对什么对手,他都已经准备好——依靠自己的判断,信任自己的能力,挥出属于自己的每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