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匆匆穿过红砖走廊,他背着剑袋,步伐坚定,眼神中既有学者的沉静,又有运动员的锐利,他就是费若秋——从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天才,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着学术与体育的双重梦想。
2023年,当费若秋宣布离开法国国家击剑中心,拒绝多家欧洲俱乐部的优厚合约,选择赴美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位时,国际击剑界一片哗然,这位22岁的佩剑选手刚刚获得法国全国锦标赛前三名,被誉为“旅法中国剑客中最具潜力的一员”。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上升期做出这样的选择,”费若秋在哥大击剑馆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击剑不只是输赢,更是思维的艺术,我希望通过学术训练,更好地理解这项运动的哲学基础。”
费若秋的成长轨迹与众不同,16岁独自赴法接受击剑训练,19岁入选法国蒙彼利埃击剑俱乐部职业队,20岁获得法国大学生击剑联赛MVP,就在欧洲体育媒体纷纷预测他将是下一位冲击奥运奖牌的亚裔选手时,他却向美国常春藤盟校递交了申请。
哥大的学业压力众所周知,尤其是经济学专业更是以课程强度大而著称,费若秋如何平衡训练与学习?
“时间管理是我学到的最重要技能,”费若秋微笑着展示他的日程表:早晨6点起床进行体能训练,上午课程,下午2点到5点击剑训练,晚上7点到10点图书馆学习,周末还有比赛和学术研讨会。“确实很累,但这种充实感让我感到快乐。”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马克·韦伯对这位新成员赞不绝口:“费若秋带来了欧洲职业击剑的先进训练方法,他的战术思维非常出色,更难得的是,他的学术背景帮助他更好地分析比赛数据,这种跨界思维在现代击运动中越来越重要。”
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彼得·皮恩对此表示认同:“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费若秋完美体现了‘学者运动员’的理念,他的到来提升了我们击剑队的整体水平。”
费若秋的击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法国流派的技术细腻和美国竞技体育的力量感。
“在法国,击剑被视为一门艺术,注重技巧和传统;在美国,它更倾向于竞技和结果,”费若秋分析道,“我的目标是取两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种文化跨界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也反映在他的学术选择上,费若秋正在研究体育经济学,特别关注职业运动员跨国流动的经济效应——“我自己就是全球化体育人才的典型案例”,他笑道。
哥大经济学教授汉娜·威尔逊表示:“费若秋将实战经验带入学术研究,他正在做的运动员跨国流动模式分析非常有创新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难能可贵。”
加入哥大击剑队后,费若秋迅速成为常春藤联盟的明星选手,在2024赛季中,他带领哥大佩剑队取得了十年来的最佳成绩,个人胜率高达87.5%。
“美国大学击剑联赛的竞争强度超乎我的预期,”费若秋说,“每所学校都有特色风格,耶鲁的技术流、宾大的力量型、哈佛的战术派...这种多样性在欧洲联赛中是见不到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阵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关键比赛,在最后一场决胜局中,费若秋在2-7落后的情况下连得8分,最终帮助哥大挺进常春藤联盟决赛。
“那场比赛体现了费若秋的真正价值,”韦伯教练回忆道,“不仅是技术,更是心理素质,他在压力下的冷静判断能力,完全超出了他这个年龄的运动员通常具备的水平。”
谈到未来规划,费若秋有着清晰的目标:短期来看是帮助哥大赢得NCAA击剑锦标赛冠军,长期则希望完成经济学博士研究,最终回到亚洲推动击剑运动发展。

“中国和亚洲的击剑运动正在快速发展,但需要更多既懂竞技又懂管理的人才,”费若秋眼神坚定,“我希望将来能够帮助亚洲击剑建立更科学的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他并不排除重返职业赛场的可能性:“如果时间允许,我希望能参加2028年奥运会,现代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可以很长,不需要在教育和竞技之间做绝对选择。”
费若秋的室友、哥大篮球队后卫詹姆斯·威廉森说:“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两个世界的驾驭能力,上午看他讨论经济学模型,下午在剑道上所向披靡——这种切换能力太不可思议了。”
费若秋代表了一种新型运动员的崛起:他们拒绝被单一标签定义,既是专业运动员也是知识分子;既尊重体育传统又拥抱创新;既专注专项训练又追求全面发展。
“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进攻,而是何时进攻、为何进攻,”费若秋最后总结道,“这种判断力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和人生选择,我的哥大求学路就是用另一种方式理解我的运动,反过来也用击剑的思维理解这个世界。”

在全球体育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费若秋的道路为年轻运动员提供了新思路:体育与教育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平行轨道,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他的跨界探索已经为体教融合提供了最佳注脚。
窗外,纽约华灯初上,费若秋收拾好装备,准备前往图书馆完成他的经济学论文,剑袋在肩,书本在手,这位跨越国界、学科和文化的年轻剑客,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新一代运动员的传奇。